制造业老板必看:你以为的数字化,可能只是 “工具数字化”
近年来,“数字化” 一词在制造业老板的交流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有的是在展会聆听演讲时有所触动,有的是响应政府鼓励政策,还有的是看到同行成功上线系统后受到启发。但他们常常会向专业人士抛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回答的问题:“我们也用 ERP,也用 Excel,设计用 CAD,沟通用微信,这些都算数字化吗?”
答案是肯定的,这些确实都属于数字化的范畴。然而,更关键的问题是:采用这些工具后,交付是否变得更加稳定?计划是否更加精准?异常能否更快得到解决?组织配合是否更加默契?如果对于这些问题,你的答案是“不太确定”,那么,你所经历的仅仅是 “工具数字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 “运营数字化”。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一问题,力求让大家有更清晰的认识。
数字化,究竟是什么?
从广义上讲,任何借助“数据” 或 “信息技术” 来提升协同效率的方式,都可被视为数字化。Excel、微信群、钉钉、飞书、OA 等,都是数字化工具;CAD 用于画图、PLM 进行数据管理,同样也属于数字化的应用。但我们在此着重探讨的,并非这些孤立的 “点状工具”,而是 “工厂级的系统性数字化”,即制造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数字化。
在国际标准中,这一领域对应着专业术语 MOM(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Management,制造运营管理)。根据 IEC/ISO 62264 的定义,MOM 是通过协调管理企业的人力、设备、物料、能源等资源,将原材料或零件转化为产品的过程。通俗来讲,就是工厂如何高效地履行客户订单交付的过程,这才是数字化在制造企业中的核心战场。
为何“订单履约交付能力” 至关重要?
从事制造业的人都深知,工厂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成功交付订单,获取收入并实现盈利。那么,怎样才算“交付得好” 呢?可以用 “多、快、好、省” 四个字来概括:
•多:具备充足产能,能够交付更多订单;
•快:交付效率高,缩短订单交付周期;
•好: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树立良好口碑;
•省:有效控制成本,提升利润空间。
许多人认为,只有“帮助老板多卖货” 才是企业的刚需,而 “省钱” 和 “提高效率” 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但现实情况是,实实在在节省下来的一百万元,远比模糊不清、难以把握的多卖出一百万元更具价值,也更能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果数字化能够切实提升订单履约的效率和可靠性,那么它不仅具有重要价值,更是企业发展的 “刚需”。
数字化如何提升交付能力?
我们不妨从大家最为熟悉的协同工具说起。像钉钉、飞书、OA 这类系统,无疑让组织内部的沟通变得更加高效,显著提升了 “人和人” 之间的协作效率,确保信息传递迅速、工作跟进及时、任务执行无误。
然而,制造企业的协作相较于普通公司更为复杂,它不仅涉及“人和人” 的协同,还涵盖了:
•人和设备:人员与生产设备的高效配合;
•人和物料:人员对物料的合理调配与使用;
•人和流程:人员严格遵循生产流程进行操作;
•人和计划:人员依据生产计划有序开展工作。
而所有这些协同的最终目标,都是确保一个个订单能够准确、及时地交付给客户。在长期探索制造数字化的过程中,总结出数字化提升订单交付能力的四条关键路径:
1.精准决策:通过采集和整合工单、库存、工时、设备状态等关键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实时、准确的决策依据,使其能够做出更加及时、基于事实的判断。
◦案例:某视觉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工时体系,并对在手订单进行自动汇总分析,能够提前预估未来 2 至 4 周的人力缺口,从而实现外包用工数量的 “按需匹配”,用工波动率降低了 30%。
2.高效协同:打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研发、计划、供应链、生产、质量、售后等部门之间信息的及时流转,减少工作耽搁、扯皮现象和误解。
◦案例:一家自动化设备厂采用了统一的项目 + BOM 协同平台,有效避免了 “设计部门改图后未同步到车间” 的问题,全年错料问题下降了 80%。
3.敏捷韧性:数字化所带来的敏捷性,不仅仅体现在排产速度的提升上,更重要的是让企业有能力承接急单,并确保稳定交付。
◦案例:一家工程装备企业曾接到客户追加的 15 天急单,通过系统快速模拟产能、物料、工时等资源情况,判断能够按时交付后,果断承诺客户,最终成功如期交付,赢得了后续长期合作机会。
4.基于数据的进化能力:数字化不仅仅是让系统运行起来,更重要的是让数据成为企业持续优化的有力工具,助力企业逐步提升标准化、流程化和模型化水平。
◦案例:某非标装备企业将项目复盘数据沉淀到系统中,逐步形成典型工艺路径和工时标准,使得报价和交期预测更加精准,项目毛利逐年提升。
这四条路径并非理论空谈,而是在一线工厂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的有效方法。我们将其作为木白装备云(装备制造研产服一体化数字化平台)的核心价值主张:通过数字化,让装备制造订单交付更高效。
回归本质:我们所探讨的数字化,关乎工厂的“生存能力”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最初的问题:“Excel 是数字化吗?”“安装一个 MES 系统就算是完成数字化转型了吗?” 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它们只是数字化的表象。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的订单履约能力是否真正得到了提升?计划能否顺利执行?项目能否成功复制?信息是否流畅无阻?组织是否高效运转?决策是否基于数据?改进是否形成闭环?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无论企业采用的是 MES 系统,还是 “微信群 + Excel” 的组合方式,都意味着数字化取得了成功。反之,如果投入了昂贵的系统,拥有丰富的功能,但最终仍不得不依赖人工紧盯、口口相传的工作方式,误差频繁出现,那么这样的数字化仅仅是形式上的,未能真正深入人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结语:数字化并非简单装系统,而是工厂交付力的全面升级
当我们谈论制造数字化时,实际上探讨的是一家制造企业能否借助数字化手段,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清晰的运营思路,迅速应对各种变化,在挑战中不断实现自我提升。这不仅仅是一个软件应用的问题,也并非仅仅依靠 IT 部门就能解决,更不是简单的设备联网和数据上线。
它涉及到企业协同机制、管理方式和决策逻辑在数据时代的全面进化,关乎企业能否实现“靠数据决策”“靠系统协作”,而非仅仅依赖人力推动。而这,正是未来十年制造企业能否穿越经济周期,实现稳健发展的真正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