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模式创新与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时代的关键生产工具。我们应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而有力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结晶,已成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的普及应用,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李强总理也多次就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赋能新型工业化以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作出重要批示。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加快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些决策部署,为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高质量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提供了坚实的遵循。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专精特新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聚焦于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作用,基于政策导向与实践案例,系统地分析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的模式与路径,旨在深入探究如何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优势,加速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一、着力推进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
工业互联网推动数据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催化与转化作用,驱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工业互联网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它既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也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应用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业态和产业。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以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工业互联网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国工业互联网已迈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持续完善,融合应用不断深化,产业生态日益优化。从产业规模来看,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测算,2024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规模超过 5 万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 1.53 万亿元。从覆盖范围而言,工业互联网已全面融入 49 个国民经济大类,涵盖全部 41 个工业大类。在技术创新方面,工业互联网将 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生产制造深度集成,打通云、网、边、端,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工业控制技术加速聚合。就发展势头来说,2023 年全国各地开展的工业互联网 “百城千园行” 活动,推动万余家企业实现供需对接,带动投资超过 1700 亿元。
工业互联网的赋能重点正从头部大型企业向广大中小企业延伸。面向中小企业的“小快轻准” 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日益丰富。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转型需求各不相同,这对数字化转型服务的供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小企业能够通过应用实践进行反馈,进而驱动供给方不断提升产品服务水平。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载体,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通过工业知识数字化,贯通制造企业数据。平台借助部署传感器、架设智能网关、开展设备联网改造等多种方式,盘活 “哑设备” 和 “哑产线”,对多源异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高效采集和深度挖掘分析,打通消费与生产、供应与制造、产品与服务之间的数据流,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等海量工业资源在线汇聚并实现灵活配置。其二,通过工艺技术软件化,拓展产业深度与广度。平台提供工业知识提炼、固化、重构的一整套软硬工具和底层环境,实现工业机理、技术工艺和知识经验的模型化封装与标准化积累。通过对工业模型的重构,能够低成本、便捷地开发出面向不同场景需求的工业 APP 和 SaaS 应用,为工业企业提供低成本、弹性化且按需使用、按用付费的数字化服务,推动工业知识、经验、方法的创造、传播与复用,降低工业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门槛。其三,通过经验智慧模块化,培育新模式新业态。相较于传统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解决方案实现了工业知识、实施经验的模型化沉淀与复用,成本更低;实现了轻量化、灵活化部署应用,推广效率更高;打通了原本分散在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资源,有助于培育基于设备数字孪生模型的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以及基于生产、消费数据贯通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还有基于场景驱动的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模式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主体,顺应时代发展浪潮,紧抓数字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开展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工业互联网平台下连设备,上连应用,作为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的工业云平台,使制造业与“互联网 +” 实现完美结合,为中小企业实现数据汇聚、建模分析、知识复用、应用创新提供了载体支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传统生产要素组合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通过需求驱动、生态驱动、技术驱动和标准驱动这四大模式,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面临的瓶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一)以需求为导向赋能市场竞争力
平台通过订单匹配、业务转型支持、融资增信等方式,精准解决中小企业“接单难”“融资贵” 等核心诉求。
1.提供市场订单,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工业互联网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对市场需求、产能等进行预测,整合市场数据资源,助力中小企业突破“信息壁垒”,促使销售模式从 “广泛撒网” 转变为 “精准触达”。例如,希音集团依托海量用户行为数据和供应链平台,通过小批量订单测试市场反应,能够快速识别 “爆款” 产品,并向 5000 余家中小企业派单,实现 “3 天大规模上线” 的敏捷响应。义乌小商品城构建数字贸易服务平台,集成 AI 视创、数字老板娘等工具,打通中小企业跨境贸易全流程,服务超过 200 万家企业,预计 2025 年在线贸易额将突破千亿元。
2.驱动业务转型,助力低成本定制化升级:针对中小企业难以承接多品种、小批量订单的困境,平台通过建立客户定制产品模型,依据生产能力和时间要求自动生成高效且可执行的生产计划。根据定制产品生产方案,及时调整产线布局,实现规模化定制生产。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家电行业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将成品家电拆解为“基础功能 + 可选模块”,使中小企业能够以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实现 “一人千品” 的定制化服务。这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客户黏性。
3.释放融资贷款,实现数据资产化增信:工业互联网平台将设备开工率、库存、用电量等生产经营数据转化为“新型质押物”,帮助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题。中电惠融通过构建多维数据的企业画像,为超过 1.5 万家企业提供精准融资服务,累计放款 246 亿元,呆账率显著下降。机械之家则基于设备运行数据开发风险评估引擎,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保费 5%,实现风险与成本的双重控制。
(二)以生态为基座构建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平台深度整合“链主” 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资源,实现集群化发展,推动中小企业融入产业生态,通过链上数据贯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使中小企业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升级。
1.产业链协同,融入“链主” 体系: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协作关系。“链主” 企业发挥 “头雁效应”,打造数字化供应链体系,输出数字化系统和各领域资源,赋能供应链中小企业协同转型,开展协同研发、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销售、协同配送等应用,提高产业协作效率和一体化协同水平。致景科技通过 MES 系统统一工艺参数,连接全国 9600 家织厂和 70 万台织机,使 “作坊式” 生产实现标准化,织机开机率从 40% 提升至 70%。广域铭岛则通过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通 “链主” 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生产、采购数据,带动上下游协同转型。
2.供应链整合,利用规模效应实现降本增效:平台将数字技术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协同、资源整合,整体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上的话语权和竞争优势。柠檬豆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寻源服务,1 分钟即可生成 BOM 清单匹配方案,使采购成本降低 8% - 12%,效率提升 70%。华采平台汇聚全球 1.8 万家捕捞与加工企业,通过碎片化订单整合实现 “一站式产地服务”,助力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3.集群化发展,抱团升级共享资源:围绕重点产业集群打造数字场景共建、服务资源共享、创新要素共聚的公共服务生态,发展中央工厂、产能共享、众包众创、集采集销等新模式,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广东腾一科技助力佛山机械加工集群 100 余家企业实现生产数据 “上云”,管理者能够实时监控订单进度,解决混合排产难题。浙江诸暨 “袜艺小镇” 接入 2000 余家袜业企业,通过 “订单 + 清单” 优化产能,人力成本节省 45%,年产值超过 700 亿元。
(三)以模块化工具降低复杂技术应用门槛
平台将工业机理与经验封装为可复用的模型与工业 APP,知识沉淀加速技术普惠化进程,助力中小企业以低成本、高效率实现数字化转型。
1.研发设计环节,大众化工具赋能创新:平台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智能化技术,搭建开源开放的第三方开发者社区和工业 APP 应用开发环境,汇聚数据、设备、开发者、设计师、软件工具等制造资源,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各类生产要素的打通集成与灵活配置。尚品宅配 “HOMKOO 整装云” 集成 2600 万套设计方案,中小装修企业可一键生成硬装效果图,无需高薪聘请设计师。大胜达 AI 小方解决方案运用生成式 AI 技术,将包装设计周期从 1 - 2 周缩短至 1 分钟,显著降低创意门槛。
2.生产制造环节,智能化系统提质增效:平台通过广泛的数据采集,如同工业“B 超”,将隐性的生产经验挖掘、提炼并封装形成显性化软件模型,改变中小企业以往的 “黑箱” 运行方式,实现生产工艺透明化,提高生产效率。浪潮工业互联网平台的 “扁鹊” 智能传感器通过热成像、超声检测等技术,实时监测化工设备运行状态,实现故障预警和 “微创式” 维护。蚂蚁工场 AI 非标云平台打通订单至交付全流程,非标件报价响应时间控制在 30 秒内,交付周期缩短 40%,助力中小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3.企业管理环节,全流程数据贯通优化决策:平台借助 AI 技术,帮助中小企业构建 “可持续进化” 的智慧大脑,从海量数据和大规模工业知识中持续进化,赋予中小企业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金蝶财务大模型融合企业个性化制度与财税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审单、记账、预警分析等全流程服务,解决账目混乱、资金流失等问题。阿里外贸 AI 助手则通过知识库关联与流程自动化,为 6 万家企业提供产品发布、营销、合规等 “无死角” 托管服务,提升外贸效率。
(四)以软硬一体的轻量化设备化解决转型困境
平台将复杂技术封装为“工具箱”,通过硬件标准化和软件服务轻量化,为中小企业构建 “即插即用” 的转型底座,破解中小企业 “不会转” 的难题。
1.硬件标准化,即插即用改造“哑设备”:平台通过部署传感器、架设智能网关、开展设备联网改造等多种方式盘活“哑设备” 和 “哑产线”,通过接入不同设备、系统和产品进行数据采集、异构数据协议转换与边缘处理等,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东方研究院研发高性能边缘通用控制器,支持 AI 推理、视频处理等功能,中小企业只需安装即可实现设备互联。例如,起吊车加装控制器后,可接入激光雷达、工业摄像头等传感器,以低成本完成智能化升级。
2.软件轻量化,灵活订阅降低门槛:平台通过对工业模型的重构,低成本、便捷化地开发出面向不同场景需求的工业 APP 和 SaaS 应用,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弹性化且按需使用、按用付费的数字化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门槛。盘古信息推出组件式电子信息行业套件,企业可自由组合 JIT 物料拉动、防错追溯等模块,无需二次开发即可部署。海康威视高光谱监测系统通过云部署,仅需 3000 元即可实现有毒气体 “事中预警”,大幅降低安全监管成本。
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需求、生态、技术、标准四维驱动,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精准化、轻量化、低成本、可持续的转型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技术攻关和生态协同,推动平台服务向纵深发展,助力更多中小企业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面对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 的深层次难题,需围绕行政支撑、公共服务、行业渗透与生态协同四大方向,以基础设施筑基、链式转型聚力、市场机制活水、要素保障固本,构建以平台为底座的 “政策引导 — 链式牵引 — 多方参与 — 生态协同” 良性发展格局。
(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筑牢转型发展根基
1.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载体:一是依托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完善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满足行业共性需求和企业个性需求的工具箱、资源池、案例库。二是推进地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与全国平台的数据互通,提供转型咨询、诊断评估、应用推广等专业化服务。三是推动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综合信息平台的资源共享,凝聚工作合力,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供给。
2.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一是研制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迭代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构建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价体系。二是编制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指导。三是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验证、推广,强化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标准适配与信息共享,推动中小企业全面融入产业链供应链。
(二)推广“链式” 转型模式,激活生态协同效应
1.推广龙头企业牵引的供应链“链式” 转型:一是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开放数字系统接口,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实施标准统一的数字化改造,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二是持续梳理遴选中小企业“链式” 转型典型案例,探索细分行业链式转型的有效模式。
2.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驱动的产业链“链式” 转型:一是大型企业搭建或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开放订单、技术、工具、人才、数据、知识等资源,探索共生共享、互补互利的合作模式。二是支持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打造产业链协同能力,面向细分行业梳理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及数据要素、知识模型、工具软件等要素清单,面向中小企业推广行业共性数字化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提升产业链整体数字化水平。三是基于平台汇聚、组织制造资源,实现市场订单、研发资源、生产原料等与中小企业精准匹配,打造共享制造、个性定制、众包众创等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平台经济赋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激发市场化创新活力,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
1.推动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一是大型企业打造面向中小企业需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共性需求,研发即时沟通、远程协作、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等基础数字应用,输出解决行业共性问题的成熟数字化转型经验。二是推动龙头企业数字化团队对外输出服务,推进现有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在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具有较深知识积累和优质服务能力的行业型服务商、场景型服务商。
2.供需适配发展“小快轻准” 产品:一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汇聚工业 APP,沉淀工业技术、知识和经验,建设工业 APP 商店,加速工业 APP 交易流转应用。围绕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推动龙头企业联合工业软件企业开发数字化专用工具,培育一批 “小快轻准” 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形成供需图谱。推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等不同厂商提供开放接口,提升 “小快轻准” 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数据互联互通与跨平台互操作能力,增强产品易用性及开发便捷性。支持地方建设 “小快轻准” 资源池,通过线上宣传、线下体验等方式加快产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