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 “既要还要” 困局:矛盾解析与破局思考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答题”,但对多数传统企业而言,这条路却布满荆棘。核心症结在于转型缺乏统一目标与协同性 —— 信息部门聚焦技术落地难度,采购部门紧盯成本控制,业务部门则盘算如何规避新系统延续旧模式。看似全员参与的转型进程,在 “转至何种程度”“投入多少成本”“承担多大风险” 等关键问题上,各方认知差异显著,最终演变为难以调和的 “既要还要” 矛盾。这些矛盾如同转型路上的 “拦路虎”,若无法妥善应对,将直接阻碍数字化进程。以下从六大典型场景,解析这些矛盾的成因与影响。
一、既要功能强大,还要成本低廉
这种心态在转型初期尤为突出。多数传统企业管理者因对数字化认知有限,对成本敏感度极高:一方面将数字化工具等同于普通消费品,期待以“极致性价比” 实现 “少花钱多办事”,即用最低成本获取功能全覆盖的系统;另一方面,当前数字化市场竞争激烈,服务商普遍陷入 “功能内卷”“价格内卷”,低价宣传极易让企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既要功能强大,又要价格便宜”。
潜藏风险:
•低价系统往往“虚有其表”:看似功能全面,实则深度不足,且可能因技术短板存在稳定性、兼容性问题,难以匹配企业实际业务需求。
•应用中故障频发:轻则降低工作效率,重则因数据丢失、系统崩溃造成直接损失。
•售后服务缺失:低价系统通常不包含完善的售后支持,企业遇问题时难以及时解决,进一步拖慢转型节奏。
二、既要严格管控,还要灵活应变
企业引入数字化系统的核心诉求之一,是通过系统实现对业务流程、人员操作、数据流转的规范化管控,从而保障运营合规与风险防控。但矛盾在于:系统代码具有固化属性,而企业管理需随市场动态调整—— 管控与灵活的平衡,成为转型中的 “两难命题”。
传统管理模式强调层级分明与严格管控,这种思维惯性往往被延续到数字化转型中;但企业生存发展又要求业务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对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
潜藏风险:
•过度管控导致系统僵化:审批流程繁琐、操作限制过多,业务部门难以快速决策,错失市场机会。
•过度灵活引发管控失控:业务流程失序、数据混乱,不仅增加运营风险,还可能触发合规性问题(如行业监管要求的流程规范失效)。
三、既要降本增效,还要员工满意
降本增效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 通过系统优化流程、减少冗余人力(例如引入 AI 工具替代重复性工作),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但矛盾点在于:员工可能因担心被替代、或因新系统增加工作负担,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消极应对系统应用,反而阻碍转型落地。
潜藏风险:
•忽视员工感受:强制推行降本导向的系统,易引发员工抵触,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甚至核心人才流失,削弱企业竞争力。
•过度迁就员工:为提升满意度放弃降本目标,会让数字化转型失去战略意义,无法实现资源优化与效率提升。
四、既要标准化,还要个性化
标准化系统的优势显著:便于快速部署、降低实施成本、简化后期维护与升级,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加速器”。但每个企业的业务模式、管理流程都有独特性,又需要系统具备个性化功能以保留自身优势。
这种矛盾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是现有管理模式适应标准化系统,还是系统为企业管理“量身定制”?
潜藏风险:
•过度强调标准化:系统与业务需求脱节,业务部门以“不好用” 为由拒绝使用,导致转型落地失败。
•过度追求个性化:为满足零散需求修改系统架构,不仅增加开发成本、延长实施周期,还会降低系统稳定性与兼容性,给后期维护埋下隐患。
五、既要专业服务,还要免费提供
数字化系统的顺利运行,离不开服务商的全流程支持—— 从实施部署、员工培训到日常维护。因此,多数软件公司将 “产品费用” 与 “服务费用” 分开计费。但部分企业管理者存在认知偏差:认为 “购买产品即应获得免费服务”;或在预算规划时遗漏服务成本,导致需服务时要求厂商 “免费支持”。
潜藏风险:
•服务质量缩水:服务商需承担服务成本,若企业强制要求免费,可能导致服务内容简化、响应速度下降,企业无法获得专业支持。
•合作关系破裂:缺乏合理的服务付费机制,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遇复杂问题时无法及时解决,拖累转型进度。
六、既要多产出,还要多赚钱(内部科技公司的困境)
部分企业内部科技公司(数科公司)面临特殊压力:领导因成本管控要求“多产出”—— 只要系统部署上线即算 “完成任务”,忽视功能适配性与稳定性;同时要求这些未经验证的内部产品 “对外销售赚钱”,不顾产品成熟度与市场竞争力。
潜藏风险:
•产品质量失控:“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精”,既无法满足内部数字化需求,也难以获得外部客户认可。
•口碑与形象受损:仓促推出的产品易因体验差、稳定性不足被市场淘汰,最终影响企业品牌公信力。
破局关键:在矛盾中寻找“平衡的艺术”
企业数字化转型本质是一场涉及战略、组织、技术的系统性变革,“既要还要” 的矛盾,实则是效率、成本、风险、体验等核心要素的权衡难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但成功的转型企业往往掌握了 “平衡的艺术”:
•不追求“完美方案”,而是立足自身业务需求,在 “功能与成本”“管控与灵活” 等矛盾中找到适配的 “黄金分割点”;
•建立系统化思维:从战略层面明确转型目标,推动跨部门协同,避免各环节“各执一词”;
•接受“动态调整”:转型不是一次性工程,需在实践中根据业务反馈优化系统与管理模式,在试错中逼近最优解。
说到底,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不是“解决所有矛盾”,而是在矛盾中找到适合自身的路径 —— 在可控成本内实现价值最大化,在规范管控中保留发展灵活性,最终实现可持续的数字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