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到2027年打造不少于2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5G+工业互联网”广泛融入实体经济重点行业领域,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公共服务5方面能力全面提升,建设1万个5G工厂,打造不少于2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明确了未来三年“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的整体思路和18项重点任务,为产业各方主体提供发展指引和行动参考。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信管函〔2024〕336号),经地方申报、专家评审以及公示等程序,确定南京、武汉、青岛、深圳、苏州、上海、宁波、广州、沈阳、成都10个城市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现予以公布。
南京市要发挥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信息通信产业基础扎实等优势,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创新、新型解决方案培育、典型应用场景打造。聚焦智能电网装备、钢铁、石化以及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加快“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应用赋能。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部署,推动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加快“5G+工业互联网”升级创新,加速产业集聚和应用规模发展。
武汉市要立足技术创新资源丰富、信息通信设施完备等优势,推动“5G+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创新和应用落地实践。深化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洪山区等核心区域“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输出一体化5G工厂解决方案,强化工业互联网、5G等在重点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实践。充分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等建设应用,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辐射带动中部地区“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
青岛市要积极发挥“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工业互联网水平坚实等优势,加快“5G+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创新和特色应用培育。强化“5G+工业互联网”赋能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海洋等特色产业,加速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探索融合应用新思路、新模式。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载体优势,加快“5G+工业互联网”产品、服务走出去,强化“5G+工业互联网”示范能力输出。
深圳市要充分利用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加快“5G+工业互联网”技术突破、产品研发、产业转化、公共服务等全链条、各环节创新应用。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加快5G工厂规模建设,提升“5G+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创新、行业应用赋能能力。扩大“5G+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集成服务供应商规模,汇聚产学研用多方资源,形成更大规模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
苏州市要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特色产业体系与产学研创新资源优势,带动“5G+工业互联网”整体水平提升,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经验模式。强化工业互联网网络、标识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G工厂建设,助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壮大“5G+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提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能力,加速“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要发挥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等优势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加速“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融合创新,强化“5G+工业互联网”产品供给。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5G工厂,持续推动应用场景创新。壮大“5G+工业互联网”产业主体规模,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全面加快“5G+工业互联网”系统创新和规模发展。
宁波市要依托民营经济活跃、产业基础扎实等优势,加快“5G+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标准落地实践,探索形成从产品、解决方案到系统集成服务的全产业链供应能力。围绕纺织、汽配、石化等重点行业,聚焦全链条、各环节深化“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快5G工厂规模化建设。强化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壮大产业主体,形成生态聚集效应,推动“5G+工业互联网”广泛融入实体经济重点行业领域。
广州市要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求,充分依托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传统产业集聚等优势,强化“5G+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和产品供给,探索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路径。聚焦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转型需求,挖掘推广“5G+工业互联网”新场景、新模式,加速推进在中小企业实践应用。加快“5G+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链式转型,提升产业融通发展能力,带动辐射大湾区“5G+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融合发展。
沈阳市要立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依托沈阳科教资源丰富、装备制造业高度集群等优势条件,深化“5G+工业互联网”与重点行业领域个性化场景的适配性技术研发推广。面向工业场景需求,聚焦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链条,强化工业5G专网部署、生产现场改造、应用模式创新。提升工业园区“5G+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水平,加快重点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带动辐射东北地区“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成都市要发挥工业体系完备、创新氛围活跃等优势,加强“5G+工业互联网”项目重点培育、重点支持,持续推动应用场景创新实践。强化“5G+工业互联网”赋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重点产业,巩固成熟应用、拓展新型应用、培育特色应用,扩大5G工厂建设规模。提升“5G+工业互联网”生态协同合作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创新生态实践,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
试点城市所在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要做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地实施,建立健全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一体推进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功能体系发展,立足产业优势开展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行动,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同时,要加强试点城市建设情况跟踪问效,在三年建设期内,每年12月底前报送年度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试点城市要及时完善试点工作方案,正式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按照完善后试点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建设任务,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可复制推广的先行先试样板。
为更好理解和落实《实施方案》,回应社会关切,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5G、工业互联网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发展“5G+工业互联网”既为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解决方案,又为5G带来广阔发展空间,更为新型工业网络“换道超车”提供了中国方案。
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5G+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当前我国5G基站总数超400万个,面向行业的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7万个,形成“以建促用、以用带建”的良好局面。二是产业供给加速提升。国内主流模组厂商引领全球5G模组发展,市场占比超80%。工业5G模组价格下探至200元,比商用初期下降90%,产业支撑能力逐步增强。新型工业5G终端设备相继涌现,5G CPE、5G工业网关和5G工业路由器等数量超百款。三是应用赋能成效显著。我国“5G+工业互联网”已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加速赋能行业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在电子设备制造、装备制造、钢铁、采矿等十大重点行业率先发展,形成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无人智能巡检等二十大典型应用场景,建成700个高水平5G工厂。四是产业生态不断壮大。基础电信企业、工业企业、通信设备供应商、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科研机构等产业主体不断壮大,协同发力打好“团体赛”。南京、武汉、青岛等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启动建设。
当前,“5G+工业互联网”已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一方面,仍存在产业供给不够、综合应用成本较高等问题,“5G+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挑战。另一方面,5G-A技术加快落地、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新型工业化、工业5G独立专网探索更加活跃,为“5G+工业互联网”发展带来新机遇。为此,立足“5G+工业互联网”发展新阶段、面向新需求新挑战,我们研究出台了《实施方案》。
二、《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准确把握“5G+工业互联网”在新型工业化全局中的定位和作用,以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为主线,以加速IT、CT、OT、DT融合为牵引,以打造5G为代表的新型工业网络体系为重点,《实施方案》系统部署了18项重点任务,明确了新的512目标。到2027年,“5G+工业互联网”广泛融入实体经济重点行业领域,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公共服务5方面水平全面提升,建设1万个5G工厂,打造不少于2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创新发展。
三、《实施方案》与《“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相比,升级在哪里?
《实施方案》通过升级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公共服务五大方面能力,引导新阶段“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
升级网络设施,提升基础支撑能力。面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制造业各行业以及采矿、港口、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量大面广的企业需要,加快工业5G虚拟/混合专网建设应用。支持大型企业、特殊行业领域采用符合无线电管理要求的频率资源,试点建设工业5G独立专网,加快工业5G独立专网在设施建设、应用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加快推进新型工业网络建设,推动各类工业无线/有线网络技术融合组网。
升级技术产品,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开展5G-A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产学研协同构建新型工业网络知识体系和技术架构,支持确定性网络、工业算力、开放自动化等技术创新,加强重点网络产品研发。支持工业企业、基础电信企业、科研机构等建设“5G+工业互联网”、新型工业网络等中试创新服务载体,提供中试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将中试和研发生产一体谋划,形成行业完整中试能力。健全“5G+工业互联网”标准化体系。
升级融合应用,提升行业赋能能力。推动新型工业网络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一体部署、一体应用,加快“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规模推广,加速向工业中类延伸拓展。开展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链网协同”行动,持续实施5G工厂“百千万”行动。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推动“5G+工业互联网”深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区、高标准数字园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升级产业生态,提升融通发展能力。扩大“5G+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集成服务供应商规模,打造新型工业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强化“5G+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建设。支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产业组织与国际产业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和项目研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国外企业、研究机构、产业组织积极参与“5G+工业互联网”发展。
升级公共服务,提升组织保障能力。充分发挥重点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为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数字化诊断、供需对接等服务。支持“5G+工业互联网”领域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和重点设施建设,推进企业用好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地方产融对接平台。引进、培养一批“5G+工业互联网”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壮大卓越工程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配套举措,支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开展技术培训、供需对接,推广“5G+工业互联网”、5G工厂中国品牌。